第 一 章 總則 第一條(立法目的) 為加速農業發展,促進農業產銷,增加農民所得,提高農民生活水準,制定本條例。本條例未規定者,適用其他法律之規定。 第二條(農業主管機關) 農業主管機關:中央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;省(市)為省(市)政府;縣(市)為縣(市)政府。 第三條(本條例用辭定義) 本條例用辭定義如左: 一、農業:指利用自然資源及農用資材,從事農作、森林、水產、畜牧等動植物產銷之事業。 二、農產品:指農業所生產之物。 三、農民:指直接從事農業生產之自然人。 四、家庭農場:指以共同生活戶為單位,從事農業產銷之農場。 五、共同經營:指土地相毗連或鄰近之農民或飼養同類禽、畜、魚之鄰近農民,自願結合共同從事農場經營者。 六、委託代耕:指自行經營之家庭農場,僅將其農場生產過程之部分或全部作業,委託他人代為實施者。 七、委託經營:指家庭農場將其自有耕地之部分或全部,委託其他家庭農場、共同經營組織、合作農場或農業服務業者經營。 八、合作農場:指依合作社法之農場。 九、農民團體:指依法組織之農會、漁會、農業合作社及農田水利會。 十、農業用地:指供農作、森林、養殖、畜牧及與農業經營不可分離之農舍、畜禽舍、倉儲設備、曬場、集貨場、農路、灌溉、排水及其他農用之土地。農民團體與合作農場所有直接供農業使用之倉庫、冷凍(藏)庫、農機中心、蠶種製造(繁殖)場、集貨場、檢驗場等用地,視同農業用地。 十一、耕地:指農業用地中依區域計畫法編定之農牧用地,或依都市計畫法編為農業區、保護區之田、旱地目土地,或依土地法編定之農業用地,或未依法編定而土地登記簿所記載田、旱地目之土地。 十二、農業專業區:指按農產別規定經營種類所設立並建立產、製、儲、銷體系之地區。 十三、農產運銷:指農產品之集貨、選別、分級、包裝、儲存、冷凍(藏)、加工處理、檢驗、運輸及交易等各項作業。 十四、農業服務業:指為農業生產者提供農業生產指導、服務並收取服務費之事業。 十五、農業企業機構:指從事農業生產及附屬加工之股份有限公司。 第四條(自耕) 農民自行以人力、畜力或農用機械操作、經營農業生產或實施共同經營、合作農場經營者,為自耕。其實施委託代耕者,以自耕論。 第五條(委託經營) 依本條例規定之委託經營,不適用耕地三七五減租條例之規定。委託經營應以書面為之。其費用之分擔、收益之分配及委託期間,由委託人與受委託人約定之:委託期間之終止無約定者,應於一年前通知對方,屆期由委託人無償收回其土地。委託經營之委託人,在委託經營期間,不得購置耕地。 第六條(農業發展諮詢委員會之設置) 中央農業主管機關得設農業發展諮詢委員會,提供興革意見;所需工作人員應就該機關所定員額內調用之。 第七條(農業發展基金之設置) 政府應設置農業發展基金,以捐贈款及各級政府公庫撥款等充之。前項捐贈,經農業主管機關之證明,依所得稅法之規定,免予計入當年度所得,課徵所得稅。農業發展基金之收入、保管、運用辦法,由行政院定之。 第八條(平準基金之設置) 政府為因應國內外農產品價格波動,穩定農產品產銷,應指定重要農產品設置平準基金;其設置辦法,及管理運用準則,由中央農業主管機關會同有關機關定之。 第九條(發展基金之設置、管理、運用) 中央農業主管機關必要時得會同有關機關,指定農產品或農產加工品,輔導業者設置各該業發展基金。前項基金之管理與運用,中央農業主管機關得會同有關機關指導與監督。 第十條(年度施政計畫及預算之編列) 為期本條例之有效實施,政府各級有關機關應逐年將有關工作,編列年度施政計畫及預算,積極推動。 第十一條(專人辦理及充實資訊) 鄉(鎮、市、區)公所應指定專人辦理農業資源及產銷資料之調查、統計,層報該管農業主管機關分析處理。各級農業主管機關為辦理農業資源及產銷統計、分析,應充實農業資訊設施。 第十二條(指定執行特定任務人員) 農業主管機關為執行保護農業資源、救災、防治植物病蟲害、家畜或養殖魚貝類疾病等特定任務時,得指定人員為必要之措施。 第二章 農地利用 第十三條(農地變更之限制) 耕地及其他依法農業用地使用之土地,於劃定或變更為非農業使用時,應先徵得農業主管機關同意。 第十四條(農地之使用及保持維護) 公私有農業用地,均應依照土地可利用限度使用,並依其需要,實施水土保持處理及維護。超限度使用或怠於水土保持處理者,依法強制使用人變更或實施之。低度利用而具有開發潛力之大面積地區,政府得指定單位負責規劃並輔導其利用。 第十五條(農地重劃統籌策劃機關) 地政主管機關推行農地重劃,應會同農業及水利等有關機關,統籌策劃,配合實施。 第十六條(集水區之經營管理) 農業主管機關對於集水區之經營管理,應作整體規劃,對於水土保持、治山防洪、防風林、農地改良、漁港、船澳、農業專用道路、農田水利、灌溉、排水、河堤、海堤等農業工程及公共設施之興建及維護,並應協調推動。 第十七條(政府土地開發管理之方式) 山坡地、山地保留地、河川新生地、海埔新生地及海邊養殖地等土地,由政府統籌規劃,劃定區域,自行投資開發或核准由農民、合作農場、農民團體、農業企業機構投資開發。但政府開發之土地,指定為農業使用者,除供自用外,應優先租售農民,分期收回開發費用。前項土地之開發管理及山地保留地輔導開發辦法,由行政院定之。 第十八條(開發土地方式及管理) 前條經核准由農民團體或農民開發之土地,得輔助農民以合作方式為之。農民、合作農場、農民團體或農業企業機構開發之土地,開發完竣後,無償使用。繼續經營滿五年者,無償取得土地所有權。其由農業企業機構投資開發者,自產品開始銷售之日起,免徵營利事業所得稅五年;其由農民、合作農場或農民團體開發者,自開發完竣有收益之日起,免徵田賦八年。 第十九條(開發或承受土地面積之限制) 農民或合作農場場員,每人開發或承受之土地面積,以不少於三公頃為原則、但最高不得超過二十公頃。農民團體依其計劃、農業企業機構按計畫及實收資本額核定其最高面積。 第三章 農業生產 第二十條(農業產銷方針、計畫之訂定) 中央農業主管機關應訂定全國農業產銷方針、計畫,並督導實施。 第二十一條(農業生產區之規劃及農業生產專業區之設立) 農業主管機關應會同有關機關,就農業資源分布、生產環境及發展需要,規劃農業生產區域,並視市場需要,輔導設立適當規模之農業專業區,實施計畫產、製、儲、銷。農業專業區內,政府指定興建之公共設施,得酌予補助或協助貸款。 第二十二條(農業服務業之免稅與獎勵) 農業服務業經農業主管機關登記者,依獎勵投資條例有關規定予以免稅與獎勵。 第二十三條(農業資材規格及廠場標準之訂定) 中央農業主管機關對於種用動植物、肥料、飼料、農藥、動物用藥及農業機械等資材,應分別訂定規格及設立廠場標準,實施檢驗。 第二十四條(農業機械化發展計畫之訂定) 中央農業主管機關應訂定農業機械化發展計畫,輔導農民、合作農場、農民團體或農業服務業購買及使用農業機械,並予協助貸款或補助。 第二十五條(用電、用水、用油之優待範圍及標準) 農業動力用電、動力用油、用水,不得高於一般工業用電、用油、用水之價格。農業動力用電費用,不採累進計算,停用期間,免收基本費。農業動力用電、動力用油、用水之範圍及標準,由行政院定之。 第二十六條(家庭農場經營規模之獎助輔導) 農業主管機關應獎勵輔導家庭農場,擴大經營規模,或以共同經營、委託經營、合作農場及其他經營方式,從事擴大規模農業生產;並籌撥資金協助貸款或補助。前項獎勵輔導辦法,由行政院定之。 第二十七條(免徵土地增值稅之情形) 農業用地在依法作農業使用期間,移轉與自行耕作之農民繼續耕作者,免徵土地增值稅。 第二十八條(擴大經營面積之優惠) 家庭農場為擴大經營面積或便利農業經營,在同一地段或毗鄰地段購置或交換耕地時,於取得後連同原有耕地之總面積在五公頃以下者,其新增部分,免徵田賦五年;所需購地或需以現金補償之資金,由農業主管機關協助辦理十五年貸款。 第二十九條(輔導農校青年承墾) 為輔導農業學校業青年或家庭農場從事農業青年成員之一,直接從事農業生產,並經農業主管機關證明能自摒後,准予承墾未開發之公地或購買農業用地。前項承墾或購買土地之資金,由農業主管機關協助辦理十五年貸款。 第三十條(耕地分割及移轉共有之禁止與例外) 每宗耕地,不得分割移轉為共有。但因出售與毗鄰耕地自耕地自耕農而與其耕地合併者,得為分割;因繼承而移轉者,得為共有;共有耕地每人持達五公頃以上且有分割之必要者,得報經該省(市)主管機關核准分割為單獨所有;部分依法變更為非耕地使用者,其依法變更部分得為分割。 第三十一條(能自耕之繼承或承受人之優惠) 家庭農場之農業用地,其由能自耕之繼承人一人繼承或承受,而繼續經營農業生產者,免徵遺產稅或贈與稅,並自繼承或承受之年起,免徵田賦十年。但如繼續經營不滿五年者,應追繳應納稅賦;其需以現金補償其他繼承人者,由農業主管機關協助辦理十五年貸款。 第三十二條(協助貸款辦法之訂定) 第二十八條、第二十九條及第三十一條之協助貸款辦法,由中央農業主管機關會同有關機關定之。 第四章 農產運銷與價格 第三十三條(產銷平衡及合理價格之維持) 農業主管機關為維持農產品產銷平衡及合理價格,得指定農產品由供需雙方依契約生產、收購並保證其價格。 第三十四條(印花稅及營業稅之免徵) 農民或農民團體辦理共同供銷、運銷,直接供應工廠或出口外銷者,視同批發市場第一次交易,免徵印花稅及營業稅。 第三十五條(免徵印花稅之優惠) 農民出售本身所生產之農產品,其所出具之收據,免徵印花稅。 第三十六條(產銷計畫) 中央農業主管機關會同有關主管機關,對各種農產品或農產加工品,得實施計畫產銷,並協調農業生產、製造、運銷各業間之利益。 第三十七條(外銷統一報價) 外銷之農產品及農產加工品,得統一報價,簽訂公約,維持良好外銷秩序。中央農業主管機關得指定農產品由農民團體專責外銷或統一供貨。外銷農產加工品,輸入其所需之原料與包裝材料及外銷農產品輸入其所需之包裝材料,其應繳關稅、貨物稅,得於成品出口後,依關稅法及貨物稅條例有關規定申請沖退之。 第三十八條(原料供應區之劃分) 農產品加工業,得由農業主管機關,或經由農民團體、或農產品加工業者之申請,劃分原料供應區,分區以契約採購原料。已劃定之原料供應區,農業主管機關得視實際供需情形變更之。不劃分原料供應區者,農業主管機關得會同有關機關統籌協調原料分配。 第三十九條(產儲銷一貫作業之實施) 農業主管機關應會同有關機關,協助農民、合作農場或農民團體實施產、製、儲、銷一貫作業,並鼓勵工廠設置於農村之工業用地或工業區內,便利農民就業及原料供應。 第四十條(農產品進口之核准同意) 貿易主管機關於核准農產品進口以前,應徵得中央農業主管機關之同意。進口農產品或其加工品,對國內農業造成損害或有損害之虞時,中央農業主管機關應與中央有關主管機關會商對策,並採取有效措施。 第五章 農業金融與保險 第四十一條(農業金融策劃委員會之設立與其職權) 政府應設立農業金融策劃委員會,策劃審議農業金融政策、農業金融體系、農貸計畫、農貸利率及農貸資金籌措分配等事項;其設置辦法由行政院定之。 第四十二條(農業信用保證制度之建立) 為協助農民取得農業經營所需資金,政府應建立農業信用保證制度,並予獎勵或補助。 第四十三條(農業保險之舉辦) 為安定農民收入,穩定農村社會,促進農業資源之充分利用,政府應舉辦農業保險。在農業保險法未制定前,得由中央農業主管機關訂定辦法,分區、分類、分期試辦農業保險,由區內經營同類業務之全體農民參加,並得委託農民團體辦理。農民團體辦理之農業保險,政府應予獎勵與協助。 第四十四條(農業生產因災受損之救濟) 農業生產因災害受損,政府得協助融通資金,輔導其迅速恢復生產,並依勘報災歉條例減免田賦或救濟。 第六章 農村福利與環境維護 第四十五條(農村福利之推動) 為增進農民經營農業意願,改善農村生活環境,政府應籌撥經費,加強農村基層建設,推動農民生活福利措施,充實農村醫療設施。農村社區之更新,得實施重劃或區段徵收;其辦法由行政院定之。 第四十六條(農村環境之維護) 為維護農業生產及農村生活環境,主管機關應採取必要措施,防止農業生產對環境之污染及其他對農業生產、農村環境、水資源、土地、空氣之污染。 第七章 農業研究與推廣 第四十七條(農業研究教育推廣聯繫方案之訂定) 農業主管機關應會同教育及科技主管機關,因應農業發展需要,就農業實驗、研究、教育、訓練及推廣等事項,訂定農業研究教育推廣聯繫方案,分別或合作實施。實施前項方案,應編列預算,獎助志願從事農漁業之青年就讀農漁業院、校,並加強辦理農漁民職業補習教育,以提高農漁業科技水準。 第四十八條(擴大農場經營規模與輔導轉業) 為擴大農場經營規模,鼓勵農民轉業,農業主管機關應會同職業訓練主管機關,對離農農民,專案施以職業訓練,並輔導就業。 第四十九條(加強農業試驗研究) 為提高農業科學技術水準,各級農業主管機關,應督導所屬農業試驗研究機構,加強農業試驗研究。 第五十條(農業推廣工作之加強) 農業主管機關應加強農業推廣工作,並充實各專責單位,必要時得委託農業院校、農民團體、企業組織或有關機關、團體,辦理農業推廣,並輔導、監督農業推廣以法律定之。 第五十一條(獎勵辦法與對象) 農業實驗、研究、教育及推廣人員,對農業發展有貢獻者,農業主管機關應予獎勵。前項獎勵辦法,由中央農業主管機關定之。 第八章 附則 第五十二條(施行細則) 本條例施行細則,由行政院定之。 第五十三條(施行日)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。
|